top of page
搜尋

第五屆地域振興大賞|說明會回顧

上週的說明會除了實用的報名資訊以外,有許多精彩的分享也不容錯過,想知道劉克襄老師是怎麼入坑的嗎?好奇召集人們的心情轉變嗎?不便看說明會影片的話,文字精華雙手奉上!


○相關影片已經上架聯盟YouTube,附上了目錄方便想快速瞭解的你聚焦重點○


 ⤷地方創生,你來定義⤶

在這次大賞概念的介紹中,召集人和評審不約而同提到「地方創生」這個概念多元的性質,謝昇佑委員表示,地方創生還在不斷被定義當中,大賞也不再是從已被定義的地方創生裡面挑選團隊,而是由參賽者一起去描繪,突破定義的邊界。微笑台灣的李佩書則以觀察報導的視角回顧,大賞的評選就是一個透過討論與提問,來形塑台灣地方創生的過程,藉由每個評審關注的議題,呈現出團隊的特質。克襄老師則從大賞新鮮人的角度觀察,讚許民間籌辦滾動、修正的特質,期待自身行腳地方的觀點能為評選注入活水。「這個階段,有一種新的地方創生和過去已經不同了」克襄老師說道。


 ⤷獎項革新動盪⤶

立基於這幾年在地方創生領域的觀察與大賞的更迭,特色大賞獎項也做出變化,增設新獎項地方空間活化獎 、創生教育獎 並分別各設兩組別,強化跨領域創生理念的延伸,徵件不限公、私部門。另外值年城市的特設獎項「看見在地獎」也融入在地的概念,化身看見南投獎 ,強調地方社群的支持系統是今年的特色。此外歷年吸引最多團隊報名的地域振興新秀獎今年也大幅調整報名模式,改從投件各獎項的諸多資料中選擇優秀的年輕團隊。希望透過競爭方式的調整,吸引團隊積極投件多元獎項、探索團隊的優勢所在。

大賞獎項逐步調整,催生出新獎項,也讓部分獎項步入歷史
大賞獎項逐步調整,催生出新獎項,也讓部分獎項步入歷史

 ⤷大賞評審新面孔⤶

每年地域振興大賞都很樂於在反饋中尋求變革,評審陣容的多元性也跟著獎項升級!初審和決審評審各有千秋:以初選來看,這次做了大膽的嘗試——找來了【歷屆大賞得主】當評審。這些歷屆得主同樣身為創生團隊,對地方工作的甘苦多有共鳴,相信能夠碰撞出火花;而要為大家做決選面試的決審評審,則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來豐富這個生態圈:評審團長劉克襄老師,和日宏煜、何榮幸、Queena Lin、魏兆廷、羅雪柔老師。說明會中許多評審也獻聲和大家打招呼,期待可以在大賞的評選中聽見更多故事,一起找方法。


⤷獨立評審制再升級⤶

本屆另一個參賽者可能較難察覺的大賞內部變革,是大賞執行委員會的成立,由昇佑、佩書與其他五位委員組成的執委會協助獎項的設計、及大賞流程策劃等事務,成員並不直接參與評選。希望達到評審獨立的目的外,也希望能讓大賞永續運作下去。詳細的執委會成員列表在大賞主頁供大家查閱,歡迎認識這群背後努力的推動者們。


最後也想提醒大家,報名大賞,不只是為了得獎。準備書審是一次重新梳理創生實踐的機會;面試更是少有的時刻,能讓自己的想法與行動,接受專業評審的深度提問與回饋。

這不只是認識別人的平台,更是認識自己的過程——難得的歷程,值得你一起參與!

一起來報獎吧!定義你的地方創生。

第五屆地域振興大賞|說明會合影
第五屆地域振興大賞|說明會合影

 
 
 

Comments


台灣地域振興聯盟logo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