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220425_2022台灣地方創生年會_官網_地域振興大賞_OL_工作區域 1.png
資產 3_1.5x.png
資產 1_1.5x.png
1128資產 91.png
1128資產 16.png

深度旅行獎

大賞資產 3.png

遴選具文化底蘊的地方行程,安排體驗地方生態、風土人文及當地生活風貌,且為當地帶來營收或其他附加價值。

1128資產 18.png
1128資產 8.png

在台灣,由百餘座小島所組成的澎湖群島,有全世界分布密度最高的石滬群,具有高度的國際性與文化價值,甚至在2009年被列為「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過去澎湖人多數以石滬維生,且以不動產的概念管理石滬。然而,近年因海洋資源匱乏、人口外移等因素,導致石滬年久失修,修復匠師凋零,功能性不如以往,石滬的輝煌年代逐漸走入歷史。已失去漁業價值的石滬文化,如何在這個時代中,復興且創造經濟價值,轉型為新型態的永續產業,成為一大關鍵。2017年,海生海長的澎湖青年,楊馥慈和夥伴曾宥輯返鄉創辦了離島出走,長期耕耘在漁村之中,挖掘地方魅力,以「里海的永續旅遊設計」為出發,整合在地資源,將傳統文化進行轉譯,設計開發成具教育性且友善生態的石滬旅遊服務與產品,並且串連地方社區、培訓漁村長輩擔任解說員,找回自身價值與認同感,更將部份盈餘回饋至石滬修復基金,持續性投入高耗人力、高耗時的石滬修復、培育青年匠師,達成與社區、友善環境,文化傳承的共好模式。同時間,更親自走訪全澎湖的海岸和島嶼,花了近5年的時間,進行石滬空拍普查工作,結合過往學者之研究數據與田調等基本資料,使之持續延伸與重新進行更詳盡的紀錄,補齊過去文獻的闕漏。並將其龐大複雜的資料庫,聚集成一個擁有完整石滬資訊的多功能平台,擴大整合的力量,讓世界看見澎湖擁有珍貴的世界遺產地景。

1128資產 9.png

將澎湖石滬議題普及化的推手

澎湖石滬群雖作為「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卻是相對冷門且大眾無感的議題,一般印象仍停留在七美雙心石滬的觀光形象上,然而這幾年依靠新媒體與科技崛起,團隊自2017年便開始走訪紀錄全澎湖600多口石滬,透過空拍機的輔助,將過去受限於技術的文獻重新更正,用更親近大眾的方式架設了澎湖石滬資訊平台stoneweir.info。並結合社區,以永續旅遊的模式創辦離島出走isle.travel旅遊品牌,讓石滬文化開始走進公共的領域,擔負起故事傳承、內外交流等要角。

串連在地的草根協調者

石滬過去作為私人財使用,具高度排他性。團隊除了作為大眾與石滬之間的橋樑,更需要與直接的利害關係人協調溝通,像是匠師與滬權人,透過實際下海學習修石滬的過程,與匠師們建立起情感與信任,隔年更在匠師的故鄉駐點展店,甚至進到社區發展協會中擔任總幹事一職;經過長年的深耕,石滬文化儼然成為離島出走的品牌代名詞。

1128a資產 58.png
1128資產 8.png

「見域工作室」深耕於新竹舊城區,「見域」是看見地方之意,團隊試圖以各種視角去觀看城市空間、討論在地文化,讓大家看見過去,想像未來,期望成為民眾認識新竹的入口。工作室位於以新竹城隍廟為核心的舊城區,團隊租下老屋後親手整理,活化為在地文化空間,除了販售自主開發的城市文化商品,更持續辦理講座與課程,也作為與在地店家交流、培力的地方創生據點。

見域團隊獨立發行《貢丸湯》地方生活誌,三個月一刊,挖掘、蒐集與記錄新竹當代與歷史風貌的,七年多來發行二十七期,每期都獲得熱烈迴響。我們試圖在《貢丸湯》裡呈現新竹生活,不以單點式的介紹,而是以主題和區域的方式介紹新竹,不僅帶出新竹獨特的生活樣貌,也探索城市議題,期望打造一本新竹的城市指南。

另外,工作室也致力於開發類的「逛新竹」方式不定期安排導覽活動包含自主辦理的文史走讀、中藥小旅行和人權地景導覽,以及與公私部門合作之企圖拓展城市旅行的深度與多元面貌,亦可客製化程或配合手作工坊不再只是單向解說。透過開發各種文化載體,我們相信唯有重新談論城市才改變的可能。

1128資產 9.png

見域工作室以「地方知識刊物、展覽策劃協風土商品設計與文化體驗活動」為四大主軸, 持續挖掘在地內容,將地方創生的精神融入多元面向實踐, 轉譯、創造認識新竹在地文化的多元媒介。其中,我們在地方知識的採集、深度旅 遊開發以及國際在地化行銷三個面向,均累積豐碩的成果並受到肯認:

【地方知識】 《貢丸湯 》持續發刊並開始展地方編輯法論

《貢丸湯》地方生活誌每一期以不同的主題與視角切入,成為民眾認識新竹的窗口,了解 到新竹各式樣的問題,進而從中思考可以是一個甚麼城市?要如何在這裡生活該怎麼期待新竹成為更好的城。許多讀者在翻閱《貢丸湯》之後,會按圖索驥走上街道,尋訪 書中的美食地圖、店家專訪史 料地景,踏出認識這座城市的第一步。我們透過文字與影像力量引動人關注、參與在地議題,進而付諸行動共同為城市帶來改變。《貢丸湯 》更連續兩年獲得出版業最高榮譽「金鼎獎」的肯定,未來也將持續以雜誌撐出文化領域的思辨、對話空間,發展出系統性的地方編輯法論 。

【深度旅遊】和眾多五星級飯店合作導覽行程,提供旅人深度體驗

見域團隊每年持續辦理多場深度小旅行,一走讀導覽均是根基於紮實的街區田野調查,以及深耕新竹多年來累積文史知識從空間地景帶領民眾閱讀城市。我們也進一步橫向拓展,與在地店家合作開發導覽內容積極串連在地產業與文化資源,促進跨領域的結合並將傳統創新體驗設計,翻轉既有的城市觀光體驗打開認識新竹感官與想像。見域不僅成為全國性旅遊品牌新竹地區的帶路人,更吸引眾多五星級飯店合作深度導覽行程,包含煙波、老爺喜來登大飯店等,為來訪新竹的旅人提供深度文化遊體驗。其中煙波大飯店更與我們合作 新竹湖濱館「拾品風土選物店」的展覽合作,不僅 展現城市深厚的人文底蘊,也帶動整體觀光並活絡在地經濟 。

【走向國際 走向國際 】與國際品牌合作在地化行銷

見域團隊深耕新竹的努力也受到大型國際品牌青睞。在2022年初,日本質感成衣品牌 Uniqlo 與我們進行合作,策劃竹北遠百店的開幕主視覺,透過見域的在地視角,將元素與國際品牌行銷進結合。開幕主覺中我們以新竹風為核心概念,提出「一週七天的美好風生活」視覺企劃,加強商品與在地 消費者之間的關聯,將新竹的人文物產融入品視覺更與在地店家合作開幕活動的行銷宣傳。透過這次與Uniqlo的行銷合作,我們連結了國際資源與在地社群,更持續為在地創生發展注入新能量。

1128a資產 60.png
1128資產 8.png

稻米是以農立國的臺灣飲食文化根基,延伸的米食文化與節慶、生活和信仰密不可分。近年飲食西化、選擇多樣,加上國人飲食習慣改變,食米量逐年遞減,相較20年前,每人每年平均食米量有90公斤,現今臺灣人食米量則僅將近當時的一半,食米量也將與倚賴進口的小麥食用量接近死亡交叉;臺灣多元族群、多元文化,但在飲食文化一環對外所呈現和論述相對單一。近年夜市小吃在國際媒體推波助瀾下,成為臺灣飲食代表,但這片土地最主要的作物:稻米,及其延伸的米食製品卻鮮少被談論與認識。透過「米」以及其延伸的製品,能探究臺灣歷史、文化、信仰和生活脈絡,讓國人與外國旅人更認識這片土地。現今西式與日式糕點為主流,年輕世代與粿製品漸行漸遠,不吃也不製作,加上製粿者對自身「製粿」記憶和技藝貶低,使可能有興趣的年輕人不得其門而入,傳承不易。擁有做粿技術的長者們不認同這樣的製品和文化,也導致文化價值感低落。也因此我們透過精緻的米食料理體驗結合傳統三合院建築空間,也於課程內容結合包含文化永續(米食文化)、老屋保存、土地永續(使用有機或友善耕作食材)、消除不平等與在地文化價值認知,以及米食文化國際化等議題,提供國內外旅人和民眾完整的文化體驗。

1128資產 9.png

手作課程於設計流程、動線、器皿、擺設等細節呈現,結合悉心整理的三合院空間,使來訪參與課程的朋友認識和分辨臺灣米:圓糯米、在來米與蓬萊米等,以及介紹早期什麼時候吃粿、做粿又為什麼吃等文化脈絡,更透過帶領手作認識臺灣閩客米食文化,更進一步讓參與學員親身理解其製品與文化價值。課程之外,同時推廣做粿傳統器皿,從採購、使用和銷售,盼傳承與延續傳統做粿器皿。相關遊程串聯及設計,如:「串聯我方使用做粿的蓬萊米產地農事體驗,再回到我方廚房使用其蓬萊米製粿」;品牌聯名,合作臺灣食文化課程,如:中元前夕的雞豬魚三牲系列料理課程與飲食文化作家系列課程(去年邀請佐餐文字與大豐行肉舖),探索臺灣食文化;更進一步邀請到印尼(莫愛芳老師)及越南在臺新住民,協力設計和開設印尼與越南米食文化課程,跳脫米食文化長久僅於客家與閩南族群的印象,將視野放大至海外,將臺灣米食文化推往海外,也將海外米食文化帶進臺灣,為「米食文化國際化」之努力。記錄社區做粿長者,再透過我方社群平台與受眾,讓長者們了解自我製粿技藝的價值,也讓年輕朋友了解粿製品的文化價值,為「消除不平等與價值認知」之努力。

2019年11月營業至今接待參與課程成人500餘人,小孩180餘人,共計約680人次參與米食文化課程實作與體驗,傳遞臺灣米食、節慶、生活與信仰。課程中採購及使用臺灣在地職人製作的傳統竹籃、竹盤、陶器與製粿木模等,成功推廣各式傳統器皿予課程參與者採購,延續各項傳統器皿製作文化與職人,為「文化永續」方面之努力。使用有機農法耕作的米等相關食材,推廣食農教育,鼓勵友善耕作小農。並修復70年客家三合院,將近1,000人次來訪參觀,多元經營,為「觀光與土地永續」之努力。我們創辦「雙口呂文化廚房」三合院裡「粿」的料理教室,以觀光永續的概念對外國旅人推廣臺灣閩客米食文化,同時也傳承製粿文化予國內朋友。透過品牌概念、手作料理課程、文化講述和食農教育等方式重新賦予與詮釋米食文化價值,同時提升製粿的製品與文化價值!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