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220425_2022台灣地方創生年會_官網_地域振興大賞_OL_工作區域 1.png
資產 3_1.5x.png
資產 1_1.5x.png
1128資產 89.png
1128資產 16.png

產業創生獎

大賞資產 3.png

以地方特色產業創造出可獲利之產業模式,為地方帶來經濟效益、就業機會與人口紅利,同時傳承當地文化。若為二級產業, 原料必須是臺灣在地生產製造。

1128a資產 62.png
1128資產 8.png

紅烏龍合作社創立於2020年,是一個在鹿野茶區的紅烏龍整合性品牌,成員多為當地茶二代或三代,目標是凝聚大夥兒的力量,將紅烏龍推出台灣東部,到全台灣,再進一步到全世界。鹿野茶區又稱福鹿茶區,種茶和製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走過台灣紅茶外銷的熱潮,也經歷了轉作青茶不順利導致的凋零。為了復甦福鹿茶區,2008年茶業改良場台東分場以及鹿野茶農共同研發出了紅烏龍,結合過去製作紅茶與烏龍茶的技術,因應低海拔茶區特色做重發酵、重烘焙處理,紅烏龍水色呈現明亮的琥珀色,口感有紅茶的溫潤圓滑,也有烏龍茶的清香、花香,是一款為鹿野茶區量身打造,獨一無二的茶款。紅烏龍於推出後在國內外市場都廣受好評,也於2015和2017年兩度被國際知名茶品牌TWG選為全球最具特色的五款單品茶之一。不過危機隨後出現,看到這股紅烏龍熱,從台灣的中、西部到大陸都有開始產製名為紅烏龍的茶款。但技術的差異和風土的不同,製作出來的紅烏龍和鹿野原創地的品質風味大相逕庭。有鑑於此,紅烏龍合作社遂於2020年成立,目的為成立一個地方上的整合性品牌,定調市場上紅烏龍的風味和印象,並讓大家知道,紅烏龍這麼好喝的茶,來自鹿野。

1128資產 9.png

紅烏龍合作社的成立,標榜的是地方整合性品牌,希望透過合作的方式,將鹿野乃至全台東的紅烏龍茶相關產業都能進行整合。要達到這個目的,一個品牌是不夠的,需要創立一套機制,使品牌獲利的同時,社員也能因此而受惠,達到在地共好,並促使紅烏龍茶產業更加蓬勃發展,進一步讓鹿野茶區得以復興。 在合作社和社員之間的合作制度方面,社員皆為紅烏龍茶產業的相關人員,並都是有繳交股金的股東,每年分配定額獲利給所有社員。另外,在合作社收茶的部分,僅有社員能夠交茶,通過評鑑的茶將以高於市場的價格保證收購,使交茶的社員有更好的獲利(關於收茶評鑑和拼配機制,將在創新價值部分詳述)。這樣能有所獲利的收茶機制將鼓勵社員產製更高品質的紅烏龍,在經過合作社評鑑收進來拼配包裝成紅烏龍合作社的產品後,有望在市場上賣得更好,讓更多消費者對紅烏龍的風味感到驚艷,進一步透過合作社的各種管道來認識鹿野,知道說鹿野不只是有熱氣球,還有相當高品質好喝的紅烏龍茶,打開市場上對鹿野紅烏龍的認識,並將獲利回饋給整個鹿野茶區。 除了收茶、品評、拼配(將在創新價值部分詳述)之外,合作社也負責包裝、行銷和品牌定位等工作。

包裝部分,委請了台北的設計師幫忙設計,打造出一款不同於傳統茶產品外觀的主視覺,讓消費者在一看到產品時,會先覺得這個包裝是有質感的、新穎的,願意駐足停留多加了解。另外行銷部分,我們也是委請台北行銷公司,打造一系列可愛的線上IP角色來介紹紅烏龍和鹿野產地,並透過social media的經營,將相關知識和訊息傳達出去。這些視覺設計、線上行銷等,都是傳統的茶區很難做到的,我們因為整合了大家的力量,所以有辦法用更新潮、符合現代商業模式的方法來進行。 在線下的部分,去年在台北的松山文創園區設置了快閃特展,並在開展時辦理了記者會,廣邀各方媒體參加、報導。展覽於去年底結束後,也和松菸繼續簽約,目前為常設櫃位,即是我們在台北的據點。另外,在高雄的台鋁書屋也比照松菸模式,同時在台南林百貨、台北的兩廳院等地點,皆有販售我們的商品。至今也已參加相當多各地的展覽、市集和活動,為了推廣紅烏龍盡心盡力。 以上的種種,都不是我們個人原本的品牌或工作可以做到的,之所以辦得到,就是回到我們的核心宗旨,整合、合作與共好。如今已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回購,還有少數的國外訂單,他們可能在某一個點或某一次活動喝過紅烏龍合作社的茶,之後就成為了忠實粉絲。每當碰到這樣的客人,我們都會充滿感動,也希望在日後能繼續努力,把紅烏龍的美好推向更多人的心中。

1128a資產 64.png
1128資產 8.png

高雄市永安新港社區因為地域的關係,一直以來都是以石斑魚養殖為主要地方產業,因為養殖漁業需長時間戶外勞動特性,所以鮮少有年輕人願意投入,直到105年大寒害發生,許多年輕漁二三代開始注意在地產業的發展。從105年開始為了幫家裡還清因大寒害帶來數千萬漁損負債,一開始有四個年輕人回來結合在地產銷班透過社區平台販售在地漁產,開始從產業面進行地方創生的工作,從一級漁貨小包裝化、二級加工品食材多元創新、三級在地遊程開跑;直到去年團隊成長到68人,在地物產從石斑,更融入周邊彌陀、茄萣、梓官的虱目魚、鱸魚、白草蝦等,110年開始受新光三越邀請進駐常設專櫃、食材開始成為全家超商、摩斯漢堡、凱薩飯店等供應商;去年更舉辦破萬人次的在地慶典-尻海風漁夫生活節,並於110年得到農委會全國金牌農村競賽金牌獎的肯定。

1128資產 9.png
  • 110年農委會全國金牌農村競賽金牌獎

  • 109年社區榮譽理事長及養殖總教頭-蘇國禎榮獲十大神農及全國模範農民

  • 108年社區榮譽理事長及養殖總教頭-蘇國禎榮獲農委會農村領航獎

  • 蟬聯106~110五屆農委會水保局農村好物

  • 蟬聯兩屆高雄市金牌農村

  • 榮獲農委會優質旅遊評鑑肯定

  • 既有餐廳通路:摩斯漢堡、樂雅樂餐廳、凱薩飯店集團、希爾頓飯店及地區型餐廳,總共近70間餐廳

  • 既有門市通路:全家超商、萊爾富超商、元榆牧場、大台南區統一生機、成大醫院健康市、等地域型通路近80家

  • 網路通路:momo線上購物、 東森線上購物、博客來線上書城、鱻魚購等超過十個電商通路販售

  • 在地一日漁夫遊程,每年舉辦超過100場次,參加人次超過一萬人次

  • 自110年舉辦在地尻海風漁夫生活節,在防疫管控下,仍超過一萬人次參與

  • 承銷在地三大產銷班,第8、12、14班漁產(約50位在地漁民)每年逾五十萬斤,占總產量近2成

  • 團隊推廣無用藥生態養殖面積,自105年起至今從五公頃到四十公頃

  • 每年舉辦食魚教育及生態養殖工作坊,逾三十場次,參與人數約3000人次

1128a資產 66.png
1128資產 8.png

曾經菁寮是普遍種植染料樹「青仔」的故鄉,青寮地區因是南北交通動線與生活重心位置,貨物往來運輸與銷售必經的中繼站就是現今菁寮老街所在的聚落區域。菁寮老街興盛時期商店街林立,舉凡金飾店、囍餅舖、西服店、布行、棉被店、酒家、鐘錶店…每種行業皆有數家以上,應有盡有,更有嫁妝老街的盛名。隨著時間的流轉,聚落繁華的商店街景象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老舊破損的街屋,和眼看著兒女離家遠去,無法陪伴身旁的老人家。一群如同電視影集「俗女養成記」裡的嘉玲們,似乎是受到了劇中情節的觸動,喚起了一顆顆蠢蠢欲動的奮鬥靈魂,提起勇氣返鄉創業,聚集在後壁菁寮聚落裡,帶著理想與勇氣,共創美好的農村新生活。俗女村創意文化有限公司成立於2020年,目的為協助臺南地區青年創業輔導以及產品開發,以「共享、共創、共好」為經營理念,持續關心大臺南溪北地區的發展,創辦人吳翊榛為發起人,號召約10位年輕人返鄉創業,並協助微型女力創業,主要以後壁菁寮地區作為創業聚集地,提供協助項目包括:老屋修護營運、空間設計、產品設計開發、活動企畫及行銷宣傳等。


俗女村團隊目前已完成菁寮老街5個場域修繕及營運(義昌碾米廠、見成家具行、金德興中藥行後院、菁寮123、莊家老宅),並且規劃相關遊程、導覽、店鋪營運,已逐漸發展成一種新的商業模式。近期目標已在菁寮173號成立「俗女村電力站」作為青年工作站基地,作為未來整體發展規劃與管理執行的核心基地。並且已向農會爭取廢棄農會倉庫使用權,希望能得到計畫支持修繕農會廢棄倉庫成為多元共享空間。中期計劃以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創業、創作、創生,活化菁寮聚落的商圈,重塑繁華街道榮景為主要目標;長期計劃則是讓此共好、共享、共創的生活圈永續經營,形成新的農村生活圈。

1128資產 9.png

本團隊盤點菁寮聚落區域中所有街屋以及過去產業發展動態,活化聚落裡的閒置區域,引進微型創業工作者進駐已修繕完成的歷史建物空間,包括義昌碾米廠、金德興中藥行、見成傢俱店、菁寮123,另外也逐一尋找現在無人居住老舊破損的街屋屋主,向其溝通團隊的理念,說服屋主願意讓團隊承租經營,例如目前正在修繕中的莊家老宅。同時也即將與後壁農會簽訂合約,整修農會閒置倉庫作為實體進駐場域,再次投入資源進行部分整理、佈置裝潢,改造空間融入文化底蘊的設計,重新創建商業場域創新營運,俗女村進駐活化相關場域空間,象徵菁寮聚落創業精神的傳承以及菁寮又一黃金時代的開始。金德興中藥行後院為影集拍攝主要景點,團隊與華視拍攝團隊洽談合作,保留拍攝場景作為宣傳及吸引觀光客參觀駐足的主要場域,以此作為號召點,再串連導覽介紹至創建於日治時期的義昌碾米廠,透過保留完整的檜木碾米機,可一窺早期米鄉的風華;以及曾經是聲名遠播,擁有高水準技藝的嫁妝傢俱製做的見成傢俱店。在參觀場域的同時,聆聽導覽介紹瞭解在地的歷史民情,而年輕的創業工作者,也在此場域介紹自己的創作與理想。


團隊深耕在菁寮地區,逐一挖掘在地的歷史風情,進駐發展的同時,除了修繕維護逐漸凋零破損的街屋外,也同時修復在地人的情感。因為人口外移,年輕人不願留在家鄉,讓老人家愈顯孤單,團隊號召愈多的年輕人進駐,為地方注入更多活水,也一起陪伴留守在家鄉的老人家,形成另一種多元成家的概念。除了為觀光客設計的各種節令活動外,也持續推動老人共餐服務,而每日看似日常的一聲聲招呼,對於老人家們更是一種鼓舞,讓社區更增添活力的色彩。地方的歷史、地方的故事,需要有心人的經營及傳送,才能讓這份美好得以永久留存,團隊們用心努力的深耕發展,踩著務實的腳步,慢慢一點一滴的打造,面臨夢想實現的困難,也是想盡各種方法去突破與改善,居民們有認同有排斥,這些都是溝通與互相學習的一個過程,團隊成員們也正在一一體驗中,從遊客的遊記分享、媒體的報導、在地人居民的加油打氣聲中,相信這良善的循環氣場正在持續蘊釀發燒中,也印證「共享、共創、共好」的生活圈理想正在實現。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