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220425_2022台灣地方創生年會_官網_地域振興大賞_OL_工作區域 1.png
資產 3_1.5x.png
資產 1_1.5x.png
1128資產 90.png
1128資產 16.png

​創意事件獎

大賞資產 3.png

以在地文化為基礎,發起具社會設計思維的創意特色Event,透過在地文化連結,使地方特色被看見,引發大眾的討論與關注。

1128a資產 38.png
1128資產 8.png

為鹽水在地藝術工作團隊,以公共藝術、戶外立體裝置、藝術展覽 ( 季 ) 策劃為主要運作項目。以家鄉發根嘗試翻轉偏鄉資源缺乏之問題,作品多以台灣原生竹材、複合媒材為創作主軸,並長期關注地方人文、作品與自然間的和諧,擅長運用歷史文本將媒材創作回歸到再現人文與土地情感的介面,找回對於自我原鄉的感動與故事。 近年除了以地方回饋關懷為方向,提出地方計畫「鹽水戰士」與「光陰使者」、「築光竹光」等作品,透過藝術創作凝聚地方故事與共榮感外, 也以打造友善移居城市為概念,運用軟體運作逐年更新 而慢慢影響地方老舊產業文化與硬體建設,以地方人文為背景,透過創新思維與傳統文化互相配合達到 1+1 大於二的發展效應,讓文化與創作共同發酵,並將實驗與創造等思考邏輯透過地方教育傳播出去,團隊除培育地方藝文志工團體以外,更以培育新一輩地方創生專案人員為出發,透過專案與事件共同參與,讓新世代的創作者有機會在此進修累積自身實力,並期許未來亦可返鄉為自我原鄉培力盡一份心力。

1128資產 9.png

團隊於2018年承接鹽水老街巷弄燈區策展,開始提出「鹽水戰士」與「衣加衣.共生連結創造計畫」的藝術行動,製造一個共融的場域與機會; 居民可以以舊衣服跟本計畫相關單位兌換一件衣服,而兌換出去的衣服也將在鹽水中建構成虛擬的場域空間,期待居民們可以不期而遇地穿著同一件衣服,每個人都將其獨立的生命經驗從個體連結到城市的母體;本計畫預計從外地嫁到鹽水 ( 或是移居等等)過來的女性們作為主要拍攝的對象,透過鹽水異鄉人為生活奮鬥與自我認同歸屬的角度來表達鹽水戰士的概念。我們將收集來的衣服與拍攝的影像透過藝術創作的方式來重新詮釋城市價值。這些看似無關卻實質牽連的獨特經歷的總和,帶給鹽水居民無限的想像空間與際遇。 展覽策畫後埋下發芽的種子,並決定自主延續「鹽水戰士」與「衣加衣.共生連結創造計畫」,持續思考,如何將行動深化,同年以鹽水戰士的概念作為延伸,另開始自主招募地方志工,募集以在這塊土地上,無論是原先就居住於此,或是不同時期移居而來,為生活奮鬥或實踐理想,而對鹽水產生自我認同歸屬的人們、並含括在地人在外奮鬥也想為地方盡一份心力之對象,主要透過網路社群平台進行交流討論、資源分享,同時由本團隊更新地方可共同運作參與之計畫的即時訊息,讓想為地方共同盡一份心力的對象, 有管道能夠起身投入。

 

2021年持續以「鹽水戰士」計畫進行更深層的探討,透過其共同核心價值 — "鹽水一直是多元族群融合的群體,在這塊土地努力生活的人都是鹽水戰士 " 為出發, 建立「1+1共生連結」計畫作為”思維翻轉的交流平台與網絡”,從生活在地方的「人」出發,做自己擅長的事情,透過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讓1+1大於二,以「地方青壯年」、「新住民」為對象,推動「地方培力」、「區域活化」、「互助共好」,運作五大項目包含 : 支持青年行動與創新的實體交流培力平台的 “南島聚場 : 閒置空間活化再造計畫”、透過每月一個周三夜晚運作的交流活動,凝聚地方量能,打造創意實驗室的”南島聚場 : 公民討論交流會”、以從外地嫁到鹽水的女性做為主要訪談對象,藉由展演引起反觀者反思自我認同與歸屬的”2022年鹽水站是展覽計畫”、由鹽水戰士志工所提出與參與運作的由地方的人寫地方的事,出版屬於鹽水的地方刊物之”鹽水地方誌: Kiâm-tsúi 心適代”、邀請聲音藝術家打造聽見鹽水的實境漫遊app “聲音散步計畫”等,透過計畫運作,使網絡對內是影響在地群體意識的改變、對外是推廣地方品牌與形象的運作策略,從新與舊相互融合的角度,雙面向切入,提升地方發展潛力,使改變的因子在地方發酵、遍及各個角落。

1128a資產 40.png
1128資產 8.png

「一群人捲起袖子,起身尋找讓地方變更好的方式」

2020年一群來自不同領域的在地青年,自發性的組成了鬆勢活動三日節小組,以自身的技能交流與共創,在年末編織出一場於社頭的土直派對:鬆勢三日節。鬆勢三日節以地方共融、人文發展、跨域合作、地方行銷四大方向為策展指標,為地方帶來更多活力與動能。面對著這月每天生活的土地在地蹲點期間,團隊成員透過日常的觀察與感受,梳理出地方的核心議題:青年人口流失、傳統產業振興、藝文資源城鄉差異,並以英國愛丁堡藝穗節既獨立又邊(fringe)的核心精神,開啟地方地方傳統產業與當代美學的對話。

「一場從故鄉長出來的土直派對」

鬆勢,台語[sang2-se3],有輕鬆、神氣的意思,分享著身在夕陽中,仍要享受日落當下的生活態度。以地方的活動由地方群眾支持為信念,透過自籌自辦誘發地方內在動能,嘗試以此發展出地方永續經營的方式 。對於居民來說鬆勢僅是地方的菜鳥,藉由年度策展讓團隊近一步認識地方的故事,同時學習尊重原本就從在這片土地的人事物,持續捏揉出與不同世代的居民一起愛這片土地的方式,期待有一天鬆勢三日節能從你們年輕人的活動,變成我們社頭人的活動。

1128資產 9.png

從故鄉長出來的浪漫派對:12月在夕陽下迎接【鬆勢三日節】

自籌自辦

2020年誕生的鬆勢三日節,在2021年疫情嚴峻之下仍然圓滿落幕,團隊藉由第一年的實踐做了滾動式的調整,第展內容更貼近地方風土。秉持著自籌自辦的初衷,從前期地方贊助洽談、活動內容規劃、行政統籌、視覺統籌、宣傳統籌、資訊管理、攝影紀錄、志工培訓,至活動期的現場的場控、人員接待,皆由11位核心成員互助協力完成。

地方社群參與

2021年的地方贊助款達到總經費的35%,除了近20家的商家協力,更有傳產二代自主的在經費與資源上給予支持,雖然各項金額並不大,積累起來也是一筆不小的數字,十足展現了「一群人同心的能力量」,也讓團隊更堅定心中自籌自辦的信念。

【創意事件】

開幕晚宴-鬆勢辦桌

邀請社頭游遊子,米其林餐盤推薦名單的品牌創辦人掌廚,打造的專屬於社頭的風土佳餚。同時邀請爵士樂團在宴席中演出,在現場爵士樂團與美食的饗宴中,讓夕陽下山後的社頭重返六十年代織襪產業輝煌時期之不夜城光景。

織襪實作工作坊

彰化縣社頭鄉在60年代曾是「織襪王國」,隨著時代演進,工廠面臨產業的轉型與傳承的課題,卻抹滅不了多年來精進的技術。在製襪的過程中有兩位重要的靈魂:「工程繪圖師」與「技師」。藉由實作工作坊開啟年輕學子對織襪產業認識的大門,進而從中尋找未來願意加入產業之人才。提升在地傳產織襪技師與當代設計師對話之橋樑。

古早紡織用不鏽鋼彈簧管

退役古早紡織零件,曾經扮演紡織業的要角。是社頭工廠真正使用於纏繞紗線的軸 心,現在產線追求輕量化,紗線軸心從不鏽鋼更換成接近一次性使用的塑膠或紙管,而這些不繡鋼彈簧管就靜靜的躺在某個角落,直到遇見鬆勢的那一天。

織襪街區走讀

社頭是襪子的故鄉;24小時的織襪幾聲響是居民記憶中的日常。地方織襪產業的衰落與興起,與居民的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由『街區引路人』從自家工廠出發,帶領群眾踏訪織襪產業鏈之大小工廠。挖掘的社頭織襪產業發展的故事。

風土物產:襪子故鄉-織襪魂(2021)

位於八卦山脈南麓的社頭,古時候是平埔族大武郡社頭目居住地,1960 年代,全台有七成的襪子是「社頭製造」,社頭人從小就是在襪子堆裡面長大的。鬆勢三日節將引爆我們心靈深處的織襪魂。

鬆勢毛巾

以2021年活動主視覺為圖樣,兩側貌似精靈的生物,在逐格動畫般的設計之下,往中心的夕陽靠近。展現鬆勢三日節的期許,期待在日月積累下找到與這片土地的居民跨域共融共好的對話。

鬆勢襪

以社頭的地理位置八卦山下的群眾凝聚力為設計靈感,尋找社頭織襪子廠製作,兩雙產地直送的襪子,成為年度最佳伴手禮。

1128a資產 42.png
1128資產 8.png

西港屬於偏鄉地區,區域內大部分為傳統農村,缺乏新興工作機會,導致青年外流,許多人都向外就業,區域人口流失嚴重,連帶造成在地傳統文化傳承不易,西港擁有一個國定民俗「西港刈香」又稱為台灣第一香,已經有兩百多年歷史,遵照著傳統文化保留至今,其中很珍貴的是其中的自組陣頭,與其他宗教活動不同,並非聘請職業陣頭,而是每逢三年一次的西港刈香時候,由村民們號召組成,參與陣頭的年紀從四歲到九十幾歲都有,是地方的一件大事,但也因為人口外流,面臨著文化的傳承危機和在地發展也停滯不前,因而起意要讓西港發展地方創生,透過創新的模式導入,促進西港地區文化、農業、觀光產業之串鏈,幫助在地商家促進經濟繁榮,及青年農民生產經濟產物農業六級化,藉此吸引青年返鄉創業發展,延續傳統文化。

1128資產 9.png

【推廣在地文化】

舉辦攜西港文化祭-2020年為第一屆文化祭,以三大展區:文化、產業、產業規劃了展區、體驗和活動,吸引上萬人次蒞臨,讓許多不知道西港這個地方的人,第一次看見西港,認識到地方的特色,開始看到這個地方,活動受到當地肯定,在2021也舉行第二屆文化祭,並以不同內容,再次吸引大家目光。

開發西港刈香限定產品-2021年是三年一次的西港刈香,透過第一屆文化祭的努力,也讓西港慶安宮看見我們,西港慶安宮是西港刈香的主辦廟,也是國定民俗保存者,這次與他們合作,共同聯名開發了限定紀念產品,將地方的陣頭、文化,轉換為現代設計,讓文化有了創新。
 

推廣西港刈香-在2020年底,疫情趨緩,西港刈香也歷經重重困難再次舉辦,團隊得知訊息也從前期推廣,刈香四天中,販售限定產品,也透過攝影和及時的資訊,介紹地方文化給外界知道,吸引一些北部民眾透過粉專,專門為此來體驗,此外,四天也透過直播,讓無法前來的民眾也可以觀看,活動前後透過粉專觸及人數十萬人。

【導入食農教育】

西港的特產為芝麻,擁有胡麻故鄉的美稱,但因為芝麻種植從頭到尾只能依靠人力,非常辛苦,且收入不高,因此產業人口也漸漸減少,團隊開發芝麻食農教育驗,透過導入,協助農民提升營業收入。

【活化傳統古厝,販售推廣在地特色商品】

團隊認領一個閒置的古厝,負責維護空間之外,也將其規劃成地方多元空間,帶領遊客參觀、認識西港還有DIY,此外也在其中規劃一空間販售推廣在地產品,與在地小店、特產合作,讓他們有更多機會被看見。

【爭取資源,導入課程資源】

即使現在數位時代,但其實城鄉差距仍然非常大,因此團隊積極爭取資源,在2020辦理在地產業人才加值培訓課程,導入商業、品牌、財務、行銷、陳列、咖啡等課程,2021也開設數位課程FB&Google廣告投放,也邀請島內散步到西港開課,此外也協助店家導入數位點餐服務,提升在地商家數位能力,以因應疫情與未來趨勢。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