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域振興新秀獎

遴選五年內地方創生團隊,具備明確的成果績效,且對地方產生影響力。藉此激勵新秀團隊發揮地方蹲點精神,繼續耐心深耕地方。




本單位是都蘭部落的法人代表,藉由阿美族年齡階級之文化特性,融匯出適應當代的人民團體,分作「傳統:年齡階級級長」帶領執行『維護地方紋理』以及「現代:協進會總幹事」帶領執行『建構社會支持』。藉由傳統組織,落實青少年文化訓練(青少年須通過日常傳統訓練、參與文化營隊,具備文化DNA才能晉升青年階級)、鏈結旅外青年(青年階級持續參與文化動員、適時返鄉拉升向心力),再透過文化動員,投入祭典舉辦(豐年祭、獵祭、海祭)、文化事務(傳統領域鞏固、公共事務執行、文化學習活動)、傳承交接(承上啟下的階級教育、晉升交接儀式)、部落外交(連結其他原住民族部落,保持友好互動,共同聲援原民權益),用以作為台灣原民自治示範的文化重鎮。藉由現代協會,建置學童陪伴的課輔班(國小至幼稚園的課後照應)、建置老人長照的文健站(超過55歲原民長者的長期照顧環境),再透過青年創生,投入展售平台(野菜及漁獵市集、串聯工藝職人商品、職人DIY手作體驗、職人策展活化形象)、商品研發(文化遊程、都蘭國文創商品、尤加利潔淨系列商品)、青年培力(青年諮詢、mipaliw三部曲)及文化實踐(藉由田調轉譯成各項商品、遊程及旅遊資訊,並推播部落傳統文化價值),用以作為都蘭永續觀光、青年諮詢的入口。

【展售平台】
串聯二十餘家部落工藝職人,以新穎的方式活化職人形象推播宣傳,除在入境大廳可購買其商品(如苧麻編織品、月桃帽、毛球吊飾等兩百多項)外,亦藉由影像採訪、工藝策展、網路上架等形式,將傳統價值重新對外輸出,更可進一步參與工藝DIY體驗(如敲製樹皮包、十字繡香包、釀製傳統酒等九項)。也因應部落野菜文化、海洋文化,將長輩慣習栽種採集之野菜及青年慣習下海漁獵之漁獲,以買斷方式在茅草屋下市集展售,重新傳遞阿美族飲食文化價值。平台的運作,也持續經營地方內容,其中《都蘭之景》運用空拍影像、田調紀實的方式,傳達給更多人認識這塊美麗的土地,並會陸續更新景點,可參見如後網址:https://reurl.cc/o1zK4g
【商品研發】
文化遊程商品:入境大廳亦是引領客群走進都蘭不同療癒地景的入口,因應多元的文化底蘊,採取田調開發出接地氣的遊程劇本,包括:部落導覽(部落沿革、文化與口傳故事)、後山走起遊程(阿美族野菜食農文化)、海邊生活遊程(阿美族潮間帶採集文化),用美式生活來沉浸式體驗山海交會的地景。尤加利潔淨商品:運用過去作為造紙用途的尤加利林地,採集尤加利葉、萃取精油,代工製作尤加利洗衣精、洗碗精,結合使用環保回收料再製綠色包材,以部落傳統領域的歷史進程作為全新包裝識別設計,再次推出上市。也委託部落在地店家足渡蘭製造尤加利手工皂、委託台東大學製造尤加利酒精噴霧,在疫情嚴峻的今日,用尤加利精油之殺菌特性,開拓銷售契機。
【青年培力】
提供在地諮詢、網絡連結的據點,以阿美族mipaliw互助換工之精神,藉由三部曲逐步引發地方的共創行動:從第一部曲「以地方為志業的人們」是以外界正在發生的地方共好事業與資源作為先期觀察;第二部曲「以都蘭為志業的你們」探究都蘭地方DNA的部落常識及文化認知作為地方盤點;再到現在的第三部曲「mipaliw共創都蘭計畫」來實際參與共好行動所需具備能力作為開展蓄能。藉由不同主題、不同地方工作者、不同專家,由外而內展開對話,再由內迸發出營造地方的構想,堅守自身所看待的在地價值。累計17場活動、668人次參與、21件共好事件提案,經過六位與都蘭切身相關的各界人士評選之下,選定7件提案即刻於兩個月內實踐完成,並挖掘3組潛力性地方創生事業單位,推動都蘭跨族群擅用各自專業與經驗一起mipaliw互助共工,期許這樣的作用力可以持續耕耘。「mipaliw三部曲」活動詳見(需下載後開啟):https://reurl.cc/OA7mW7
【文化實踐】
任何商品、遊程、服務、行動及文宣品,皆以部落文化為主體,予以田調確立文化內涵,再經由部落行政會議予以認可落實。本協會與舒米恩合辦的《阿米斯音樂節》,從上而下策動年齡階級共同執行,是形而上將文化精神以活動展示,創造的能動性實屬難能可貴;去年自力主辦的《都蘭生活節》,集結24個地方單位、67場在地活動,分就舉辦為期17天的系列活動,並展開形而下的地域活化行動,揭示引領大家共同創建地域品牌的野心,都是運用傳統價值在當代進行轉譯的文化實踐!




年年有鰆是澎湖在地的青年團隊。
「鰆」是𩵚魠魚,澎湖最具代表性的魚種。也是澎湖人餐桌上的經典佳餚!我們希望推廣食魚教育,讓更多人了解「魚」從大海到餐桌的歷程。在認識魚的過程學習背後捕捉的漁法、漁人的故事、澎湖的文化...。用「吃魚」拉近人與海的關係,並期望人人都能透過選擇對海洋友善的海鮮,讓我們的海洋永續發展。年年有魚、歲歲有𩵚魠。
●團隊組成
本團隊的成為有在地澎湖漁民第三代、在地澎湖年輕人、漁業相關科系的專業人員、資深環教人員,我們可以融合不同成長背景的人們的不同想法,我們的不同是很好的養分,可以融合在地人的人脈優勢以及台灣較多的資源,是很堅強的團隊陣容。
●用「吃魚」拉近人與海的距離
運用我們的故事包裝與轉譯,告訴大家每一尾魚從海裡到餐桌上的歷程,透過餐桌上的海鮮作為切入點,提起大家的興趣,讓更多人藉著認識魚的過程中,做出對海洋環境比較好的選擇。

在地資源盤點
藉由在地耆老、職人、社區居民的訪談及相關資料調查,了解澎湖個社區的特色漁業,並調查澎湖獨特的漁飲食文化,這些都是整個計畫的養分。選擇澎湖在地社區(如赤崁丁香及扁魚、嵵裡臭肉、北寮加網、鎖港小管、講美牡蠣...)進行田野調查,透過訪談及整理,作為我們整個計畫最重要的背景基礎知識。
長期魚類數據累積
團隊在早上的第三魚市場以及丁香魚季的赤崁漁港,都會做定期的魚類調查,與海生館的老師合作,採集各式魚種,透過長期數據的搜集和累積,試著拼湊出澎湖個海域的魚類資料,希望能替澎湖海域的魚類資源做出一點貢獻。 透過我們的累積與努力,已發現澎湖新紀錄種的「橘斑無鰭蛇鰻」以及數種可能是世界新種的魚類,仍待教授 DNA 鑑定中。
【在地文化內容轉譯】
牽罟
透過資料的搜集以及田野調查,我們與社區的牽罟耆老一起討論,並製作了兩組 1:100 的縮小版網具,分別是早期的網具(以木頭當浮子、陶墜當沉子)、及現代網具(以塑膠浮球當浮子、鉛墜當沉子),在活動開始前解說使用,使參與者能更快速的了解牽罟的原理及各構造的用途。
曬魚場—敲魚乾
我們跟海生館的何宣慶研究員學習魚類分類學家的認魚方式,並試著把曬魚場的魚都做成標本,翻閱大量的圖鑑去辨識魚種,再透過與在地漁民的訪談,試著擔任大家的翻譯,擷取漁業從業人員的氣質辨識法和學者們的專業辨識法中比較好懂的部分,將曬魚場常見的魚製作成魚娃娃,也將這些娃娃融入到優化過後的遊程方式。疫情期間嘗試「魚乾包」的設計,將田野調查的內容轉化為說明書「魚乾書」,並以繪本的形式呈現,希望這樣的魚乾包在疫情不能出們的期間,可以讓大家透過組合包的方式,在家裡也能試著體驗曬魚場的敲魚乾遊程,並在魚乾書的最後放上團隊去年度的曬魚場介紹影片,使得整體更完整。
下雜魚再利用
雜魚是漁業捕撈中非物標物種,可能是非經濟物種,也可能只是與目標物種相比而被棄置,其中有許多仍相當新鮮,只是因為經濟價值較低而被棄置或打碎做成飼料,團隊試著搜集這些還可以被食用的下雜魚,製作多種小食堂料理,希望透過各種嘗試,讓更多人願意購買過去會被稱為下雜魚的海鮮,減少漁業的浪費。部分沒有妥善保存,已沒有食用價值的下雜魚,我們也會搜集並製作為乾製標本,作為後續到校教學使用,增加下雜魚的應用價值。




「富富·小山岡」,位於桃園楊梅富岡信義街上的老屋,建於1930年代,前身是富岡派報社,屋主鄒媽媽經營派報業30餘年,民國90年代歇業後,平時只有鄒媽媽偶爾回來居住探訪老朋友。由於屋況損壞嚴重,在2020年的5至7月,由一群志工與在地夥伴,採用「以修代租」及保留原住戶生活空間的方式承租老屋,並集結喜愛老屋民眾的力量動手整修,改造老屋成為富岡第一個公共文化空間。整修好的空間做為地方青年工作室,開放地方青年進駐、寄售等合作計畫等。
「富富•小山岡」希望可以透過老屋修繕,成為富岡地方老屋再生的示範點,更提供青年進駐(如飛竹眼鏡),期望集結更多青年夥伴留鄉,期望藉此喚起居民的新思維,創造更多老屋再生與青年返鄉的機會。致力於讓富岡復甦,透過在地人的實際參與,從基礎富岡在地的資源調查再到帶動地方之地方行動,成為地方資訊交流的中心,提供他們旅遊、美食、景點等資訊,是富岡對外的平台,期許除了保存老街的原始風貌外,更能加入新的創意並深耕在地,讓富岡的風華,另提供氛圍輕鬆,讓在地人與遊客在這慢活小鎮能有一起討、休憩作的共創空間,以「交流、學習、創造」共創富岡的未來,並提供創生所需的資源及輔導媒合。

「富富.小山岡」由喜愛富岡的一群年輕人,透過青年留鄉與返鄉,組成「富岡創生協力隊」,推動富岡客家人文、街區與農業文化再生,藉由地方社區合作、與地方居民協力,強化地方認同感,執行地方計畫與辦理在地活動,擾動在地,帶動社區經濟,期間調查富岡的客庄資源,發揚富岡客庄風情,以下列舉「富富小山岡」與所執行之計畫、媒體報導、地方合作的計畫與在地客家人文節慶參與之項目。
-
2020/6-2021/5 桃園市楊梅富岡地方創生育成規劃執行案
-
2020/8 (農曆7月11日)富岡集義祠客家賽神豬
-
2020/8-10 桃園客家知識學苑
-
2020/10/12 客家電視台村民大會「伯公岡富起來(桃園楊梅)」
-
2020/9 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
-
2020/9 清淨家園計畫
-
2020/11 社造博覽會
-
2021/4 中原大學學生合作舉辦承食聚場計畫
-
2021/6-2021/7 推出富岡報一、二期
-
20221/9 青年返鄉「飛竹眼鏡」品牌進駐
-
2021/7-10 2021桃園客家紀錄片「富富.小山岡」
-
2021/11 2021客家委員會「客庄小旅行」計畫(執行當中)
-
2022/4/2-3 受邀至中華文化總會「春日曬書市集」擺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