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220425_2022台灣地方創生年會_官網_地域振興大賞_OL_工作區域 1.png
資產 3_1.5x.png
資產 1_1.5x.png
1128資產 93.png
1128資產 16.png

風格餐飲獎

大賞資產 3.png

遴選具特色的風土飲食,將地方食材融入餐飲中,從視覺呈現、餐飲味道到服務流程,展現出當地特有的飲食文化。

1128a資產 38.png
1128資產 8.png

「食材是媒介、人才是主角」 飛雀餐桌行動透過地方物產,讓人更注重「食」的重要性,推廣「自煮文化」,強化連結人與食材之間的距離。在餐桌上的一切都是飛雀注重的事物,生活美學、地方風土、製醬文化等。我們試著把平常生活的藝術做提昇,放慢腳步,打開感官,就可以感受得到美。從2017年起,御鼎興手工柴燒黑豆醬油發起了全醬油的蔬食地方餐桌,完整食材旅程,第一場以「台菜新的演譯法」主題,解構大家所熟知的老台菜,把元素拆解,利用新的調味或手法,重新組合成一道新的菜色。把餐桌當作一個平台,邀請雲林各地品牌一同參與,串連雲林一級、二級與六級產業,讓生產者直接與消費者對話,在餐會過程中除了業者之間的結合,食材的結合外。我們也讓來的客人,因為餐桌,因為料理的關係跟這塊土地有更多的連結。 如果說「食」是人與土地最直接的連結,飛雀餐桌就是乘載食材、風土的平台,透過餐桌,期待讓你每一口都吃得到雲林在地風土,感受土地的樸實與溫暖。

1128資產 9.png

飛雀餐桌行動的本質並不是單純農產推廣,而是「地域復興」,意思是「地方被看到」,「食材是媒介,人才是真正的主角」在餐會過程中除了地方品牌之間的結合,食材的結合外。我們也讓來的客人,因為餐桌,因為料理的關係跟這塊土地有更多的連結。原來雲林一點也不無聊,因為餐桌的號召力,讓全台各地的客人們來到雲林,享用雲林地方特產製作的美食,與生產者最直接的交流,因為體驗,了解到雲林原來並不是電視上所講的那個樣子,進而對這個地方的想法改變,甚至變成地區的關係人口。 雲林有一群人,每個人用不同的方式,在地方努力的生活著。用屬於自己的力量,發光讓地方被看見。 目前餐桌活動的舉辦已有五年的歷程,超過150個場次,扎扎實實服務超過5000人次。超過50個線上線下媒體報導,也促成台灣零售通路(家樂福、台鋁與美食家的自學之路)與地方物產的合作。協助「雲林食通信」刊物發行,陸續也發行三本飛雀在地食譜、二刊「飛雀誌」地方人物誌,也藉由歷年來的餐桌活動銜接雲林返鄉青年,發展支持青年回流的在地能量,並創作更多的在地行動。

1128a資產 46.png
1128資產 8.png

老家創業

1128資產 9.png
  • 2020.9 台北搬回台東

  • 2020.10 開始部落外燴

  • 2020.11 獲原味餐桌公開組優勝

  • 2020.12 達興山號網站與實體開始營業

  • 2021.12 台東製造網站形容南迴得來速獵人露營箱

  • 2021.3 與kkday合作半日族語體驗行程

  • 2021.4 商業周刊報導美食專題

  • 2021.7 轉型成為無菜單原民料理西餐推出焚風野餐箱

  • 2021.9 鏡周刊旅遊美食報導

  • 2022.12 餐廳業績超過35萬/月

  • 2022.2 原民台ila行動廚房專題報導一小時節目

  • 2022.3 推出南迴山海戶外瑜珈小旅行過35萬/月

1128a資產 48.png
1128資產 8.png

Kasavakan(建和)部落在清代光緒年間屬於卑南族八大社之一,在過往幾十年努力復振文化過程中,部落文化隨耆老一個個的離開而凋零,於此同時,更該持續厚植文化和傳統,強化已在進行之文化事務,並且找尋遺失或停擺的碎片,而『人』成為文化延續的必要關建,如何將人留在部落,提供良好的生計協助。在前幾年的資源盤點調查當中,發現部落族人有不少具有廚師證照或相關餐飲經驗,於是團隊利用民以食為天的概念,巧妙將卑南族的傳統美食變成可攜帶式的餐盒,擺脫一般部落發展套餐、合菜的風味餐型態,發展出「部落草地便當」,期許用一個便當,養活一個部落。「部落草地便當」標榜食材皆來自建和部落,招牌是阿粨(類似漢人的粽子)有別於其他部落,我們採糯米粉製作,口感近似草仔粿,並用假酸漿葉包著於外,內含醃漬鹹豬肉、蘿蔔乾、香菇等,假酸漿葉有顧胃的作用,蘊含著卑南祖先的飲食智慧;另一特色美食——味增鹹豬肉則是承襲自建和部落日治時期以來的飲食傳統。配菜也不馬虎,以自採野菜或部落小農栽種的蔬食佐餐。部落草地便當象徵大地之母分享的愛,以卑南族特色的意象花環來詮釋,花環是卑南族必備的頭飾,也代表榮耀,更是廣願分享及歡迎的表徵。

1128資產 9.png

團隊主要推廣之產業為遊程及美食產品,目前已與雄獅、阿吉旅遊、REZIO、台東部落食尚、UberEats合作,同時改建了部落的老屋「建和鹿寮」,鹿寮閒置約莫30年之久,原本為養鹿所建,改建做為部落草地便當廚房及用餐空間。「鹿寮」命原因來自特有口傳故事「神鹿與公主」,故鹿在Kasavakan部落便有著特別的意涵,修繕鹿寮來打造青年發想基地,更可隱喻為孕育部落新創產業的溫床,利用營造的成果來成為部落新亮點,開啟部落文創場域的第一扇門。除了對外營業外,也身兼部落小教室,提供部落孩童遊戲地方。另外為了讓更多消費者認識部落產品,團隊在110年無謂疫情壓力下,在台東市區波浪屋四樓成立「部落草地實驗室」,實驗室主推烘焙產品,以部落產業最大宗的「荖葉」作為特色食材,研發出荖葉麵包、荖葉鍋貼,也希望顛覆消費者對荖葉的壞印象。團隊這三年的努力,創造近10位青年返鄉穩定工作,以市場行情全職聘僱這些青年,讓青年在部落安居就業,也就近照顧家人,同時間也透過協會力量,成立部落托育站讓人員可就近工作與照顧孩童,更透過特色便當的銷售,串連5間在地工作室、10多位在地小農,也藉由便當的銷售,每年替部落帶來百萬餘元之營收,創造部落族人更多行銷管道與收入,持續發揮在地影響力。部落草地便當109年度參與了台東慢食節的慢食評鑑,榮獲「明日之星」之殊榮,同年也入選了台東縣政府辦理的「部落食尚店家」,110年受邀台東漫波電台分享,111年獲得台東設計獎─在地創新力。

bottom of page